近年來,我市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顯著成績,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市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和疾病譜不斷發生變化,各類疾病發生率持續走高,為積極有效應對當前突出健康問題,我委牽頭起草了健康黑河行動有關文件,擬在全市范圍內實施十年全民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行動。為征求廣泛意見建議,現將《征求意見稿》全文發布,廣大市民及社會各界人士如有意見建議,請于2020年11月10日前,將意見反饋至市衛生健康委。
電子郵箱:hhs-wsj@163.com
聯系電話:0456-8266719
健康黑河行動(2019—2030年)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為持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發〔2019〕13號)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健康龍江行動(2019—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黑政規〔2019〕11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堅持全民參與、共建共享,聚焦重大疾病、突出問題和重點人群,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行為、提供健康服務、優化健康環境,提高健康預期壽命。到2022年,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重大慢性病發病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重點傳染病、嚴重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殘和死亡風險逐步降低,重點人群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響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明顯降低,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得到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平持續提升,健康公平基本實現。
二、主要任務
(一)干預健康影響因素
1.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面向家庭和個人普及維護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構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引導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主動開展健康促進與教育。協調官方媒體開辦優質健康科普節目,開展社會公益科普活動。開展健康促進縣(市、區)建設。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分別不低于22%和30%。
2.實施合理膳食行動。針對家庭、一般人群和特定人群,聚焦食堂、餐廳等場所,加強營養和膳食指導。引導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推進營養標準體系和健康飲食文化建設,強化營養干預,推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計劃和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長率持續減緩,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分別低于5%和4%。
3.實施全民健身行動。完善國民體質監測與運動健身指導網絡。推動體醫融合發展,為不同人群提供運動健身方案或指導服務。努力打造百姓身邊健身組織、“15分鐘健身圈”和“城市冰雪30分鐘健身圈”。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于90.86%和92.17%,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分別達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4.實施控煙行動。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和新媒體大力開展控煙宣傳,使個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煙和二手煙暴露的嚴重危害,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煙草產品,勸導個人盡早戒煙,創建無煙家庭、無煙機關、無煙學校。創建無煙醫院,推進戒煙門診建設,提倡醫務人員率先戒煙,對患者開展咨詢和戒斷治療。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無煙法規保護的人口比例分別達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5.實施限制過量飲酒行動。通過道德大講堂、公益廣告、傳單橫幅等形式,推動個人、家庭、社會充分了解過量飲酒的危害。將科學適度飲酒作為樹立文明生活新風尚,推進移風易俗,養成良好健康生活習慣的主要內容。鼓勵將限制過量飲酒納入村規民約、市民公約。鼓勵各行各業結合行業特點制定限制過量飲酒、約束酒后行為的規定。嚴格執行工作期間禁止飲酒規定。嚴格審查發布誘導、慫恿飲酒商業廣告行為。嚴厲打擊醉酒駕車、尋釁滋事行為。到2022年和2030年,過量飲酒行為和人員數量明顯減少,并持續減少。
6.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引導公眾提高心理健康意識,正確認識和應對常見精神障礙及心理行為問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和平臺,培育社會化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加強心理健康人才培養。建立精神衛生綜合管理機制,多渠道開展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管理,完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關疾病發生的上升趨勢減緩。
7.實施健康環境促進行動。普及環境與健康相關的防護和應對知識與技能。明確健康細胞工程建設規范和評價指標,推進健康城市、村鎮建設。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逐步建立環境與健康的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采取加強消費品安全性評價、強化交通安全管理、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等有效措施,預防控制環境污染相關疾病、道路交通傷害、消費品質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飲用水水質達標情況明顯改善,并持續改善。
(二)維護重點人群健康
8.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行動。針對婚前、孕前、孕期、兒童等階段特點,引導家庭科學孕育和養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體系。加強兒童營養、早期發展和健康管理。健全婦幼健康服務體系,推進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檢查,發揮中醫藥在促進婦幼健康中的作用。落實好新生兒先心病篩查、母子健康手冊發放和邊境縣、貧困縣婚檢全免費項目。到2022年和2030年,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6‰及以下和4.5‰及以下,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8/10萬及以下和11.5/10萬及以下。
9.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加強和改進學校健康教育工作,培養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有效預防近視、肥胖等疾病。嚴格落實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加強中小學課桌椅配備與管理。建立健康體檢和視力定期監測制度。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學校的績效考核,對學生健康知識進行考試考查,將體育納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到2022年和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分別達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力爭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
10.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倡導健康工作方式,強化法律意識和個人防護。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完善職業健康監護制度、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和監測報告體系。推進職業健康制度保障,落實職業病防治法規標準。加強塵肺等職業病救治保障。到2022年和2030年,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例數占年度報告總例數的比例明顯下降,并持續下降。
11.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面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識。強化政府為老服務功能,發揮社會組織、企業和機構作用,形成個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老年健康促進工作格局。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政策,推進醫養結合和安寧療護服務,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環境,構建老年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實現健康老齡化。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三)減輕重大疾病損害
12.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普及心肺復蘇等自救互救知識技能,倡導定期監測個人血壓、血糖、血脂等,做好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高危人群規范管理。全面落實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加強高危人群、患者生活方式指導和規范管理。到2022年和2030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別下降到209.7/10萬及以下和190.7/10萬及以下。
13.實施癌癥防治行動。引導公眾增強防癌意識,規避患病風險。提倡高危人群定期體檢,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開展農村貧困人口癌癥篩查和重點癌癥集中救治。開展工作場所致癌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和個人防護管理工作。推廣應用常見癌癥診療規范和臨床路徑,提升基層癌癥診療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于43.3%和46.6%。
14.實施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引導重點人群早期發現疾病,預防疾病發生發展。提倡高危人群接種相關疫苗,使用個人防護用品。推行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40歲及以上人群體檢檢測肺功能。加強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肺功能檢查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70歲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萬及以下和8.1/10萬及以下。
15.實施糖尿病防治行動。提示居民定期監測血糖水平,引導糖尿病前期人群通過飲食控制和科學運動降低患病風險,指導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發展。加強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促進基層糖尿病及并發癥篩查標準化和診療規范化,降低致殘、致死率。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分別達到73%及以上和75%及以上。
16.實施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引導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流感監測,倡導高危人群接種流感疫苗。采取綜合措施,加強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強化大骨節病、克山病、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落實防控措施,做好病人救治。到2022年和2030年,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
三、階段劃分
(一)籌備啟動階段(2020年6月—12月)。制定本實施方案和各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建立領導推進工作機制,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二)推進實施階段(2021年—2022年)。完善健康促進政策體系、支撐體系、統計監測體系、考核指標體系和工作推進機制,規范監測評估和考核評價工作,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
(三)鞏固提高階段(2023年—2025年)。對前一階段工作進行全面總結評估,結合工作推進情況,組織修訂完善相關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內容,鞏固提高工作成效和水平。
(四)全面提升階段(2026年—2030年)。全面提升工作成效,針對制約工作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推進力度,確保如期完成各項目標和任務。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健康黑河行動推進委員會(以下簡稱“推進委員會”),制定并適時修訂完善各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統籌推進組織實施、監測和考核相關工作。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健康委。推進委員會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下設各專項行動工作組。各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按照職責分工,及時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推動落實重點任務。各地要結合實際健全工作推進機制,逐項抓好任務落實,確保各項工作目標如期實現。
(二)開展監測評估。各專項行動工作組負責監測評估的具體組織實施,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提供技術支撐。各專項行動工作組要圍繞行動目標、指標和舉措,健全指標體系,制定監測評估方案,完善統計監測體系,對各專項行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和各項任務落實情況進行年度監測評估,形成各專項行動實施進展專題報告,推進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形成總體監測評估報告,經推進委員會同意后上報市政府。各地按監測評估辦法要求組織實施。
(三)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督導制度,每年開展1次專項督導。圍繞主要目標任務要求,建立相對穩定的考核指標框架,強化對約束性指標的年度考核。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考核工作的具體組織實施,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對各地黨委、政府主要健康指標的考核,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業績表現的重要參考,結果報組織部門了解掌握。各有關責任部門每半年向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報告工作進展。
(四)健全支撐體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確保行動落實到位。堅持?;驹瓌t,合理確定基本醫保待遇標準。從治療方案標準、評估指標明確的慢性病入手,開展特殊慢性病按人頭付費,鼓勵醫療機構做好健康管理。加強科技支撐,開展影響健康因素和疑難重癥診療課題的研究與開發。完善相關制度體系,開展健康政策審查,保障各項任務落實和目標實現。
(五)強化宣傳引導。注重發揮行業學會、協會、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指導、組織健康促進和健康科普工作。大力宣傳健康黑河建設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加強正面宣傳和典型引導,讓“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增強社會對健康黑河建設的普遍認知,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持健康黑河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附件:健康黑河行動考核指標框架
附件:
健康黑河行動考核指標框架
序號 |
指 標 |
基期水平 |
2022年 全市目標值 |
1 |
人均預期壽命(歲) |
77.84 |
78.44 |
2 |
嬰兒死亡率(‰) |
5.24 |
≤6 |
3 |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
6.74 |
≤7.5 |
4 |
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
21.6 |
≤18 |
5 |
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 |
2014年為87.8% |
≥90.86 |
6 |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
17.5 |
≥22 |
7 |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 |
2014年為33% |
≥37 |
8 |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 |
18.65 |
≤15.9 |
9 |
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2.5 |
2.6 |
10 |
個人衛生總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 |
2017年為32.86 |
27.5 |
11 |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構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 |
—— |
實現 |
12 |
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績效考核機制 |
—— |
實現 |
13 |
產前篩查率(%) |
60.6 |
≥70 |
14 |
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率(%) |
99.51 |
≥99 |
15 |
農村適齡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覆蓋率(%) |
34 |
≥80 |
16 |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 |
18.3 |
≥50 |
17 |
符合要求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 |
—— |
100 |
18 |
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活動時間(小時) |
—— |
≥1 |